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老水利工作者之声
南四湖湖西洪涝治理实践
发布日期:2025-09-08 10:29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袁文亮


最近参与济宁水务志的编撰工作,对济宁市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为彻底改变南四湖湖西“十年九涝”的局面,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滨湖会战产生了兴趣。于是查阅了有关资料,参阅了水利局老专家王又立老总撰写的滨湖排灌文章,从湖西洪涝治理的背景、规划、实施、意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整理,形成了《南四湖湖西洪涝治理实践》文章,旨在总结治水实践和治水精神,以期对水利工作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因资料及水平所限,文中不当和错误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修改完善后计划列入济宁水务志水文化建设——治水实践篇章。

一、背景

1957年,南四湖流域遭遇强降雨,7月6日~26日,流域连续出现大范围的暴雨7次,月平均降雨量菏泽593毫米、济宁654毫米、临沂631毫米,济宁是历年7月平均降雨的3.9倍,接近1年的降雨量。南四湖洪水7天、15天和30天洪量分别为66.8、106.3、114亿立方米,重现期为90年一遇;入湖最大流量达10000立方米/秒,而出口泄量只有1300立方米/秒(老运河、伊家河、不老河),大量洪水存蓄在湖中,湖水水位猛涨,南阳站水位高达36.48米,微山岛水位36.15米,湖内最大蓄水量57亿,湖水在35.0米以上持续时间达84天,34.0米以上达140天。此次洪水以湖滨和湖西平原地区为重,因河、湖堤防标准低,南四湖出口泄洪能力小,造成河湖堤防普遍漫决,湖水、河水、当地积水连成一片,滨湖水深一般为2~3米,湖西陆地行舟,金乡县所有村庄全部被水淹没,水深2~3公尺,地面积水达60多亿立方米。受淹面积1828万亩,其中济宁受淹面积836.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1.4%,成灾76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6%。原因:一是南四湖湖西地区地势低洼、坡度平缓,自身排水能力差。黄河历次泛滥改道导致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原有河道淤积严重,堤防标准低,雨季易形成内涝。二是南四湖防洪调蓄能力低,出口泄量仅占入湖流量的13%,河水难入湖、坡水难入河。三是流域上游大量洪水滚滚而下积蓄在南四湖周边,致使当地主客水不分、洪涝不分,灾情加重。

南四湖滨湖地区是指南四湖周边37.0米高程以下的区域,包括微山县、鱼台县全境以及济宁县、金乡县、嘉祥县的部分区域,该地区地势低洼,汛期积水难以排泄,洪涝灾害频繁,“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易涝易淹,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1957年南四湖流域发生大洪水后,治理需求更为迫切。

二、治理思路及规划

1957年大水后,水电部技术委员会等对南四湖治理方案进行论证,确定了“二级蓄水”和湖西水系调整的初步方向,其核心思路是 “蓄泄兼筹、洪涝分治” ,并通过 “稻改” (旱田改水田)来根本性改善农业结构。其中,湖西水系调整是应对洪涝灾害、统筹水资源利用的关键举措。规划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建设二级坝枢纽工程:在湖腰兴建二级坝枢纽工程,将南四湖分成上、下级湖,实现分级调控水位,提高防洪标准和蓄水兴利能力,并为滨湖稻改提供水源。

2、调整湖西水系:对湖西地区入湖河道进行系统性调整,开挖、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实施“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治”,以减少湖水对洼地排水的顶托影响。   

3、兴建机电排灌工程:在滨湖地区兴建灌排体系,增建排灌站,实现“旱能浇、涝能排”。

4、推广“稻改”:实施“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改革种植三位一体”的稻改之路。

三、实施过程

1、兴建二级坝枢纽。1956年淮委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沂沭泗流域规划报告(初稿)》提出:“南四湖、骆马湖蓄泄并重”。“滨湖地区改种水稻,进行机械排灌”。并首次提出南四湖湖腰修建闸坝控制工程,形成上、下级湖分别蓄水方案。1957年,南四湖流域大水后,水电部技术委员会进一步对南四湖一级和二级蓄水方案比较论证。认为南四湖滨湖地势低洼、坡度平缓、排水困难,秋季作物不能保收,小麦难以种植,在今后疏浚湖腰,扩大出口泄量(当时按微山湖水位33.5米,泄2000立方米每秒标准)后,五年一遇湖水位仍可达34.5米,十年一遇达35.5米,而滨湖有1020平方公里土地在此高程以下,不改种水稻,仍难保收。改种水稻必须解决水源问题,而修建二级湖蓄水工程,是解决滨湖稻改水源的措施。

二级坝东起常口老运河西堤,西至东丁官屯村东南顺堤河东堤,全长7360米。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完成土坝、39孔总净宽234米的第一节制闸、溢洪道、船闸工程,1967年完成55孔总净宽275米的第二节制闸,1971年建成84孔总净宽504米第三节制闸,1975年建成134孔总净宽804米的第四节制闸,历时17年。

2、调整湖西水系。南四湖湖西地势低洼、水系混乱,大体上以万福河为界分为万南区和万北区,万南区水系较乱,有白马河、莱河、西支河等,万北区主要有洙水河、赵王河等。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涝分治” 的原则,对湖西水系进行了调整,万南区新开挖了东鱼河,万北区新开挖了洙赵新河,将上游菏泽客水直接入湖,减轻南四湖周边涝水压力。

洙赵新河:1965~1972年开挖,系调整洙水河和赵王河水系时新开挖的大型排水人工河道,上起东明县穆庄西,流经东明、菏泽、鄄城、郓城、巨野、嘉祥、任城,于任城刘官屯东北注入南阳湖,全长140.7公里,济宁境内长38.5公里;流域面积4206平方公里(包括截取洙水河流域面积1206平方公里、赵王河1357平方公里、梁济运河1504平方公里),济宁境内流域面积87平方公里,仅占2%。洙水河、赵王河历史上曾作为万福河以北广大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但由于多次遭受黄河决口泛滥,致使河道淤塞、洪涝灾害频繁,河道不断变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虽经历代治理,但收效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经过多次治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地区的洪涝威胁问题。1965~1966年开挖了洙赵新河,又经1971、1972年两次扩大疏浚后,汇聚了两河的上游来水,减轻了流域内洪涝威胁,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

东鱼河:1967年开挖,1970年竣工,初名“红卫河(也称万南新河)”,1985年更名为“东鱼河”,主要是为调整万福河水系,洪涝分治、高低水分排,防治万福河以南地区洪涝灾害,引黄引湖灌溉等开挖的大型河道。上起东明县刘楼,流经东明、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金乡、鱼台,于鱼台县西姚村北入昭阳湖,全长172.1公里,其中济宁境内长51.3公里;流域面积5923平方公里(包括截取万福河流域面积4410平方公里、赵王河1130平方公里、洙水河96平方公里、惠河283平方公里),其中济宁境内流域面积119平方公里,仅占2%。主要支流有东鱼河北支和东鱼河南支,东鱼河北支即原万福河上游截入东鱼河;东鱼河南支,是曹县和河南省兰考县的一条主要防洪排涝河道,济宁境内支流有白马河、惠河等。

万福河:水系调整前,是湖西地区最大的排水入湖河道,流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历经治理和调整水系,下游地区逐步形成新万福河、老万福河、北大溜3条独流入湖河道。新万福河上起定陶县大薛庄涵洞,东流经定陶、成武、巨野、金乡、鱼台、任城,于大周庄南入南阳湖,全长77.3公里,济宁境内长41.5公里,流域面积1283平方公里,济宁境内370平方公里。老万福河、北大溜为济宁境内河。

湖西水系调整后,形成了东鱼河、洙赵新河、新万福河为骨干的高水排水河道,高排水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大大减轻了滨湖的洪涝压力。调整后湖西河道基本情况见下表。

南四湖湖西河道基本情况表

河流

河长(公里)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流经

总长

济宁段长

总面积

济宁面积

东鱼河

172.1

51.3

5923

119

东明、菏泽、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金乡、鱼台

西支河

14

14

96

96

鱼台

惠河

26

26

85

85

鱼台

老万福河

33

33

563

563

金乡、鱼台

新万福河

71

41.5

1287

370

成武、金乡、任城

北大溜

41.5

41.5

332

332

金乡、嘉祥、任城

洙赵新河

140.7

38.5

4206

87

东明、菏泽、郓城、巨野、嘉祥、任城

洙水河

47

47

571

571

巨野、嘉祥、任城

龙拱河

12

12

52

52

任城

合计



13115

2275


3、滨湖排灌体系建设。滨湖排灌工程体系是以湖河整治和灌排工程建设为一体的综合工程,为此提出了“三分开一降低”的思路:即“洪水涝水分开、内水外水分开、高水低水分开,降低南四湖洪水位”。进行水系调整,新开排泄客水的行洪河道,腾出原有河道供滨湖地区排涝和引湖灌溉,做到“洪涝水分排”;依据地形科学划定自排和提排区域,相对固定排灌范围,做到“内外水分排”;提排区尽可能结合沟渠和道路修筑,实行统一规划、梯级布局,降低泵站排涝成本,做到“高低水分排”。通过扩挖南四湖出口、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新建或改建配套建筑物(如泵站、涵闸、桥梁)等措施,提高区域的排涝标准,尽可能降低南四湖洪水位。1964年,济宁地委决定组织滨湖地区以修建排灌站、改种水稻为中心内容的“滨湖会战”,当年冬季,掀起了以新建、改建、配套泵站和修建灌排渠系的水利建设高潮,苦干一冬一春,共组织15万劳动力上阵,完成土方1900多万,灌溉面积达到100万亩,排涝面积120万亩,泵站达到150处。后经连年建设到1980年,共建成排灌站1013处。至1992年滨湖地区排涝面积达到264万亩、灌溉面积196.8万亩。

4、推广“稻改”:1964年时任地委书记朱奇民亲自带队到济宁县唐口公社范李庄蹲点,通过调查研究,果断提出了滨湖涝洼地区必须进行种植改革,实行稻改。地委、行署下发文件,调整充实领导班子,设立专门工作组,从机关抽调300多名干部深入村队,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在水利施工的关键时刻,领导干部多次冒严寒深入第一线,查看工程进度,检查施工质量,看望民工。1964年,种植水稻90万亩,当年每亩最高单产达162公斤。全年种植一麦一稻的愿望得到实现。1966年度,水稻面积又扩种到130万亩,到1990年全市滨湖地区水稻产量由1965年的亩产127公斤增加到427公斤,总产达到28.2844万吨。2021年总产达43万吨。

上世纪六十年代南四湖治理规划及其实施,是一场基于自然条件、以水利工程为基石、以农业种植改革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理运动,规划的实施是一个持续多年、依靠巨大人力物力投入的过程。1970年调整万福河水系,1977年治理洙水河,1989年梁济运河挖河筑堤,东鱼河2000年清淤、2021年治理,洙赵新河1993年清淤、2017年治理等。围绕南四湖进行了韩庄闸改扩建、二级坝二闸、一闸、三闸改建加固,湖东堤修筑、湖西堤加固、南四湖泄洪槽开挖、西股引河开挖等。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对老赵王河、龙拱河、老万福河、微山老运河及老泗河等 5 条河道进行疏挖,新建重建和加固排灌站30 座。目前南四湖堤防整体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除湖东堤郗山到韩庄段)以上,东鱼河、洙赵新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普遍达到20年一遇。至 2010 年,累计治理洼地面积554.9万亩,其中,达到 3—5 年一遇防洪除涝标准的 422.4万亩,5—10 年一遇防洪除涝标准的132万亩,10 年以上一遇防洪除涝标准的0.57万亩。滨湖地区防洪除涝能力大大增强。

四、意义及影响

1、显著提升防洪排涝能力:通过工程建设,湖西地区河道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高到20~50年一遇,南四湖堤防最高标准达90年一遇,有效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治理解决了滨湖洼地“十年九涝”的问题,有效控制了洪涝灾害,灌溉面积大幅增加,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通过“稻改”等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昔日的水泊涝洼变成了“鱼米之乡”,为粮食连年增产丰收奠定了基础。稻草加工等副业也随之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3、改善水资源配置与利用:二级坝枢纽实现了上下级湖的分级调控,为灌溉、供水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也为后来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水资源调节条件。

4、奠定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早期的水系调整为后续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水质保障以及湖区综合管理奠定了基础。治理过程积累了宝贵的“科学治水、团结治水”的经验,为跨流域、跨区域的水利协调提供了借鉴。

1957年南四湖大洪水后实施的湖西洪涝治理,是一次深刻认识到人水关系后,基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性、持续性的治水实践。它的治水理念、组织实施、治理成效对当前乃至将来的治水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