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保障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济宁市作为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工程持续正常运行发挥效益。自通水以来累计调水量突破73.5亿立方米,为沿线生产生活用水和航运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一、强化统筹协调,筑牢调水安全屏障。一是积极保障配合,确保调水任务顺利完成。与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济宁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重要调水节点深入排查可能影响调水的问题和矛盾纠纷,积极协调有关县区和部门及时解决,为正常调水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2024—2025年度全线调水于2024年12月开始调水,截至2025年3月27日,济宁过境水量为4.2亿立方米。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实现防洪、航运并举。为统筹做好汛期内河航运和防洪安全,兼顾泉河二滩群众耕地不受淹等需要,研究制定了南水北调长沟泵站梁济运河节制闸非调水期联合调度机制,当汛期闸上游水位不能满足梁山港船舶进出港池水位时,商请省南北调干线公司进行应急补水,以保障梁山港船舶通航水位。既保障了汛期安全,又满足了航运、生态等综合用水需求。三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督导运行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和整改,不定时针对续建配套工程、截污导流工程运行和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抽查,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隐患。与省干线公司联合举办2024年水利“6.16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向群众发放各类宣传折页500余份、安全教育宣传本1000余本、宣传品500余件,接受群众咨询300余人次,把安全知识和应急逃生技能送到群众手中。自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以来,连续11年实现调水安全零事故。
二、强化运行管理,实现截污导流工程"零溢流、零污染"。一是优化运管模式,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济宁市城区截污导流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招投标优选符合资质的单位,进行日常运行管理,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济宁市城乡水务局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对项目管理维护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并加强对城区截污导流中水库蓄水区运行安全的日常巡查。二是加强水质保护,实现“双零”目标。截污导流工程有效解决了中水排入到南水北调东线干线输水渠道问题,在调水期间使中水不进入或少进入调水干线。2012年投入运行以来,截污导流工程累计处理中水超1.3亿吨,全市7项截污导流工程实现"零溢流、零污染",保障干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三是健全管理制度,提升运管水平。编制印发《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济宁市截污导流工程运行管理方案》,明确了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运行管理更加规范。对蓄水区巡查发现问题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处理,使截污导流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组织一线技术人员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管理单位调研学习泵站运行管理经验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工程运行管理水平。
三、认真讲好“南水北调济宁故事”,展现工程综合效益。一是创新传播途径,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做好南水北调文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知识进课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各种方式宣传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引导市民饮水思源,让群众广泛知晓“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唤起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认同感。二是聚焦重要节点,全力做好宣传推广。积极对接南水北调东线总公司,邀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媒体记者团等十余家中央媒体来济宁采访东线通水十周年活动。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完成《南水北调东线通水十周年》专题拍摄,中央媒体平台发布有关济宁市南水北调工程报道10余篇。三是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擦亮济宁名片。南水北调东线济宁段工程在确保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济宁航运通江达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央视、今日头条等国家级平台和大众网络媒体广泛推广,迅速形成宣传热点,有效提升了济宁水利行业美誉度和济宁市的知名度。
张大伟 胡峰 刊登于3月28日省水利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