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齐鲁大地,河湖纵横,水网密布,历史文韵深厚。作为全国首批省级水网先导区,山东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落实“六水共治”发展思路,以“大水利观”引领推动治水事业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省级水网总体格局加快构建,“三网四带”赋能水利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成效更优、成果更实。为全面展示水网先导区建设成效,即日起在“山东水利”官微和网站同时开设“沿着水网看山东”专栏,看山东发展之变、之美、之兴、之强。今天走进第七站,济宁。
这里,是儒风雅韵、礼迎天下的东方圣城;
这里,是通江达海、传承千年的运河之脊;
这里,是泗水之滨熠熠生辉的明珠,亦是南四湖畔底蕴深厚的瑰宝。
9月23日至24日,由省水利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郭忠带队,“沿着水网看山东”媒体采风团来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市。人民日报社、中新社、央广网、中国水利报社、大众日报社、济宁市电视台等媒体记者携手同行,一路循着济宁水网脉络,用镜头定格治水速度,用文字传递民生温度,用脚步丈量发展厚度,用心灵感受文韵深度。
以民为本
织就安澜智慧水网
秋雨淅沥,碧水含烟,湖口节制闸如巨龙般横卧洙赵新河河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湖口节制闸地处洙赵新河入南阳湖的‘咽喉要道’,改建后其防洪标准由之前的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为当地老百姓筑起了一道‘安全盾牌’。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水利工程建设科工程师崔成浩介绍。
回溯这座水闸的前世今生,其前身为1995年建成的刘官屯闸。因年久失修,该闸老化严重,安全隐患突出,亟需重建。济宁市城乡水务局抢抓政策机遇,成功争取国债资金5500万元,于2023年10月完成立项批复,今年5月顺利通过完工验收,工程总投资1.1亿元。
“湖口节制闸改建后,年灌溉供水量3159万立方米,可稳定满足上游6.5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及粮食安全方面都发挥出显著效益。”崔成浩说。
旧闸翻新,不仅是外观的蜕变,更是内核的升级。打开湖口节制闸智慧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测、自动巡航、远程集控、智能调度等多个子系统集一身,蓝色的LED屏幕实时跳动更新着各种数据,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即可对水闸和河道“把脉问诊”。
“无人机每天早晚各巡检一次,可对河道工程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AI识别,极大提高了巡检效率和精准度。”现场工作人员一边操作正在返程降落的无人机,一边介绍。
由智慧感知到全域监测,由自动巡航到天眼巡检,由智能联动到精准调度,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及AI大数据分析,湖口节制闸如今会“思考”、能“看见”、可“遥控”、善“决策”,成功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智慧跃升,蝶变为深度集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水利”典范。
打开济宁市现代水网大版图,湖口节制闸只是其中重要一“结”。近年来,济宁市锚定“四水统筹”总体目标,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高标准编制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构建形成“一干六支、两湖百库、三引四调、六网融合”现代水网总体格局,统筹实施供水保障、防洪提升等四大类工程项目355个,近四年来累计完成水务项目投资384.57亿元,年均完成投资近百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年均完成投资翻一番。
地跨黄淮两大流域,济宁以做大做强现代水网为根基,加力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国家节水供水重大工程湖东滞洪区完成竣工验收,新万福河、东鱼河等骨干河道完成防洪治理,在全省率先完成小型水库安全鉴定、除险加固任务,旱涝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2025年是我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收官之年,我们谋划实施了市级现代水网项目101个,计划完成投资92.26亿元,较去年增长8.3%。”济宁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卫东说。
以绿为底
勾勒人水和谐长卷
雨后初霁,风轻云淡,秋高气爽。漫步在邹城城前镇越峰山景区北麓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远山如黛,溪流潺潺,一幅山水画卷浑然天成。
“以前这里可是‘山多石多光棍多,水少土少收入少’的穷山沟,近几年正是靠着水土保持治理才让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邹城市城前镇人大副主席孟强和记者们边走边聊,2020年越峰生态流域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区,先后整合资金8000余万元开展建设,治水土,修梯田,建水坝,种果树,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2023年,城前镇被评为山东省水土保持示范乡镇。
绿水青山,不仅美了家园,还富了产业。越峰村是越峰山脚下的一个传统古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当地坚持还原古村风貌,再现乡愁记忆,修缮古院落40余处,打造9处非遗传承工坊,还吸引投资1.2亿元,建成了全长5公里、落差120米的省内最长生态峡谷漂流,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昔日石头村,如今开出了“致富花”。
“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村人均旅游收入7200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了老百姓口碑中的金山银山。”聊起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孟强心生感慨。
依托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成效,城前镇盘活唤醒了“沉睡”的山水资源,种茶树、兴渔业、搞养殖、卖甘薯,让荒山长出了“金叶子”,在土里刨出了“金疙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远望是绿水青山,近处是人间烟火,这里的生活好惬意!”走在越峰村的青石小路上,记者们一边赏景一边聊天,发出如是感慨。
青山“有价”,绿水“生金”。 城前镇越峰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是济宁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济宁治理完成小流域224条,建设小型蓄水保土工程817座,完成投资10.3亿元,全市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双下降”,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连续5年被省水利厅评为优秀等次。
一方好山水,满目皆青绿。在微山县,坚定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独具湖区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实施退渔还湖、原始生态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释放湖泊水面40余万亩,修复原始生态湿地10万亩;建立苏鲁边界河湖治理“五联”机制,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辖区内6个国控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优良水体率达100%,南四湖水质连续21年改善。
近年来,依托“一湖一带四区、一环四纵十横”的总体布局,绘就了县域水网建设新蓝图,为微山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湖碧水,万顷荷花,微山湖风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水产中药材水蛭素、蟾酥,微山湖大闸蟹、咸鸭蛋、小龙虾等特色农产品声名远扬。
以水为脉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济宁龙拱河畔,巨型岸桥耸立,自动化场桥吊具灵活舞动,无人集装箱卡车有序穿梭。雨势渐大,抓箱、起吊、落位,龙拱港内一番忙碌景象,丝毫不受天气影响。
“龙拱港,是济宁近年来全力打造的现代化、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内河集装箱示范港口,目前也是长江以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公铁水多式联运内河港口。”济宁港航龙拱港党群工作部宣传员王天驰向记者介绍,龙拱港在泊位、铁路专用线投资约30亿,规划建设了18个2000吨级的智慧化泊位及配套铁路专用线,并同步规划了临港产业园,全面建成后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80万标箱。
打开龙拱港多式联运示意图,交通线路纵横交错,以9公里铁路专用线直连新菏兖日铁路,向西衔接中欧班列辐射中亚、欧洲,向东贯通青岛港、日照港辐射日韩,构建成一套“公铁水-河江海”多式联运、多位一体的综合运输体系。
龙拱港如今实现“通江达海”,昂首阔步向“联通世界”宏伟目标迈进,背后少不了济宁市“水网+交通”的有力加持。去年以来,济宁积极配合省水利厅推进京杭运河柳长河段航道“三改二”升级,进一步释放黄金水道运输效能。如今,运河如练、贯通南北,再现“黄金水道”生机与活力。
水经济活力,同样体现在“水网+文旅”的深度融合中。在鲁源村,记者们漫步于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仿佛穿越千年时空,亲耳聆听孔子教诲。
“作为尼山圣境二期重点项目,鲁源村项目规划用地逾千亩,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今年5月底正式运营后立即火爆“出圈”,成为周边游客首选打卡之地。”鲁源村导学张志鹏信心满满地说。
以水为脉、以水为魂,在曲阜尼山圣境,巧妙融合尼山水库等自然景观与儒家人文景观,打造出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圣地。《金声玉振》演出、圣水湖光秀等特色项目,持续引爆文旅市场。
今年盛夏,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水文化论坛在尼山成功举办;9月27日,2025孔子文化节亦在此拉开帷幕——这片浸润着儒家智慧与运河记忆的神圣土地,在水韵与文韵交融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兴水惠民的真谛,在“水网+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得到生动诠释。“近年来,泗水县高位推动‘一河南北两干渠’骨干水网规划工程,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和保障能力,激活现代水网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密码’。”济宁市泗水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明顺在采访中说。
秋日的龙湾湖畔,水天一色,清明和畅。记者一行沿湖畔行走,等闲谷艺术粮仓、“虎咬瓜”甘薯文创基地、尼山鹿鸣田园综合体等农商文旅项目沿河分布,摊煎饼、吊粉皮、打火烧、烤地瓜……各色小吃商铺鳞次栉比,乡村经济发展动能在烟火气息中蓬勃升腾。
“济宁水务高质量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下一步将继续锚定‘走在前、勇争先’总定位,全力推进市级水网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水务领域改革,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济宁水务贡献。”济宁市城乡水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