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济宁日报:砥砺奋进 水惠民生
发布日期:2017-10-31 08:40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宁水利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围绕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一个核心”,加快实施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创新水利“五大水利”建设,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这5年是水利建设速度最快、水资源管理最严、水利改革力度最大、水利综合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在水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我市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转型振兴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着力推进工程水利建设 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

重大水利工程是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和关键,是破解新老水问题和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建设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机遇,先后实施了防洪排涝、资源调配、农田水利、生态治理等一大批多年来百姓热切期盼的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37.31亿元。

重点防洪工程建设成果丰硕。投资19.6亿元的5项治淮洪水南下工程落下帷幕,进一步治淮洙赵新河治理工程圆满完成,中小河流、涝洼地、病险小水库等防洪薄弱环节不断突破。五年来,全市累计除险加固小水库94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0项,完成7个县市区淮河流域世行贷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任务。投资69.88亿元的泗河综合开发工程启动实施,建成后将全面提高泗河防洪标准。目前,我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南四湖整体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骨干河道重要河段防洪标准大部分不低于20年一遇,大中型水库防洪标准最高达到1000年一遇,确保了全市河湖安澜。现代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5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圆满完成3个年度调水任务,实现了工程安全、输水安全、水质安全。境内续建配套工程已通水,我市真正享受了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三水”联合调度带来的效益。为充分利用区域水资源,实施了引洸、引汶、引梁入城工程,保障了城区水系变活,流水变清,城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扎实推进,中都水库、贺庄水库增容等工程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规划了利用采煤塌陷地建设平原水库工程,努力把采煤塌陷形成的城市“伤疤”,变成彰显城市形象的“名片”。

着力推进资源水利建设 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我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5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河多水少、洪多流少,丰枯不均、总体缺水”的特点十分突出。同时,我市作为能源大市、农业大市,也是一个用水大市,水资源短缺形势非常严峻,建设节水型社会十分迫切。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规章,编制完成了《济宁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一系列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专项规划,严把论证许可关、计划用水关、计量收费关,全面构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和“一控双促”倒逼机制,有力确保了全市经济增产增效不增水。

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把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加强用水总量监测考核,对超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严格实行区域限批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监管,五年来完成省、市级审查审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71项,市级新办及延续取水许可证208套,安装国家监控能力建设监控点329台(套)。通过严格论证及验收,推进多水源联合调度,加大地表水、中水、矿坑排水的利用量,促进了水资源优化配置。

严守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持实施用水计划管理,加大用水考核力度,分水源进行计量,对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征收。五年来全市共征收水资源费10.87亿元,其中超计划加价水资源费1.3亿元,均位居全省前列。加大节水技改力度,每年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对重点工农业节水项目进行补助,定期开展企业水平衡测试,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用水效率不断提高。

严守纳污总量控制红线。认真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明确水质保护目标,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确保调水干线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和水环境监测网络,全市设置水环境监测站点400余处,每季度监测化验水质,编制水环境状况通报。

目前全市用水总量23.5亿立方米(含非常规水1.62亿立方米),比2012年减少0.5亿立方米,减幅2.08%;万元GDP用水量54.62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26.9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13.28立方米,比2012年15.31立方米,下降13.25%。

着力推进生态水利建设 全力打造美丽济宁

五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每年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均控制在省定范围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去年达到68.2%、超过省下达指标4.6个百分点。

水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南四湖周边、南水北调沿线、泗河等生态景观带加快建设,以建设清洁小流域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通过节水压减、水源置换等措施,压采地下水,地下水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五年来,全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2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0平方公里,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86处,其中国家、省级小流域重点治理工程23处,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7条。

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建立全市水功能区水环境监测网络,持续强化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南水北调核心保护区禁止设置排污口,按照环保督察要求,开展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有效控制污染排放,确保各功能区和调水干线水质稳定达标。五年来,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入南四湖19.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人,其中生态调水补湖1.18亿立方米。南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连续14年得到改善,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南四湖成功跻身全国14个水质良好湖泊行列,我市3次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检查,均获得第1名的好成绩。

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强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围绕城市中心区,积极建设城市水生态环境。按照生态河道的建设目标,打造“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水城风貌。积极建设南四湖湿地,初步形成环南四湖的水生态圈。启动了金乡、泗水等4县市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特别是金乡县实施“九湖五河”水生态治理,打造了“诚信蒜都、生态水城”风貌。五年来,共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8处、省级17处,排名全省前列。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坑塘综合治理,全市累计治理坑塘3071个,夯实了美丽济宁的水利基础。

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提升群众获得感

这五年,我市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放在首位,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精准扶贫等工程,努力让城乡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支撑。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五年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灌区续建配套、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水源等工程为重点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11个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总投资23.89亿元。完成国那里、陈垓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70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9%,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20.18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9.2%,农田灌溉水综合利用系数达到0.64,我市水利在2016年度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得满分、荣获第一名。这有效改善了农民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粮食13连增做出突出贡献。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市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努力让全市人民喝上优质水。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9.26亿元,建成规模化供水厂63处、联村供水工程368处、单村集中供水工程2334处,11个县市区累计受益村庄6775个、人口634.4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4%,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50%,11个县市区建成了具备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水利扶贫工作硕果累累。水利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五年来,我市水利以农村饮水安全、农田灌溉、库区移民三大工程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为重点,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村饮水方面,累计投资8130万元,解决271个村29.155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贫困村通水三年任务两年完成,510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实现通水。在农田灌溉方面,累计投资4140.56万元,累计新打机井682眼,更新配套塘坝等小水源工程41处,新建维修小型泵站30个,完成了25.94公里灌溉渠道,铺设了158公里灌溉管道,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农田灌溉问题。在库区移民方面,及时、安全、有效发放移民直补资金6亿元,利用后扶项目大中型水库结余资金3.6亿元,小型水库帮扶基金2200万元,移民扶贫资金2591万元,有效解决了库区群众住房、道路、饮水、上学、就医等难题,使库区移民解决了脱贫问题。同时,争取实施三批国家避险解困试点工作,帮扶总人数18142人。

着力推进创新水利建设 激发改革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年来,我市水利系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发力”,不断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全面推进水利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一些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创新河湖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河长制。今年以来,市、县、乡三级先后制定下发了全面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设立了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河长,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全市乡级以上管理的539条河道、312座水库及南四湖共落实市级河长9名、县级河长113名、乡级河长1202名、村级河长4729名,实现了全市范围内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水域河长制管理全覆盖。划定了市属5条河道生态范围,编制了河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启动实施“清河行动”,非法采砂得到全面有效整治。目前,全市河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域岸线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河长制初见成效。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水利“放管服”改革。我市水利积极贯彻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执行“三集中三到位”制度,积极开展审批事项合并、下放、消减工作,公布简政放权“五张清单”,将原有的13项许可服务事项缩减为9项,在压减审批事项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行政效能,对涉及水利许可服务的所有事项,公开承诺办结时限。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有效促进了审批事项的规范服务,水利便民利企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积极大胆探索,水价水权水市场改革取得新突破。济宁省级水权水市场交易改革试点,兖州区国家级、邹城市、鱼台县省级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试点改革均取得良好进展。今年又启动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一步明晰工程水权、农业水权、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鼓励农民节水收到明显成效。另外,完成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省级小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任务,扎实推进金乡县国家级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改革,为完善工程管护体制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坚持依法治水,水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市着力推进水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紧紧抓住地方拥有立法权的重大机遇,颁布实施了《泗河保护管理条例》,同时在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方面制定出台了规范性文件5件。水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金乡、泗水、邹城、曲阜、任城、微山、嘉祥7县市区及市梁济运河管理处成为省级水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单位。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河道岸线、非法采砂等行为,维护良好水事秩序,为水利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附:2017年10月30日 《济宁日报》第6版 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