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济宁日报:山区抗旱进行时
发布日期:2012-07-04 11:44 浏览次数: 字号:[ ]
分享

    济宁日报2012年7月4日B1版记者 尹丽娜 梁琨 实习记者 刘洋

    春夏之交,正是小麦收割完毕,花生、地瓜、玉米等新的农作物播种时期。偏偏在这个农作物需水的节骨眼上,旱情发生了,4月下旬以来,我市已连续60多天未出现有效降雨过程。特别是东部山区,旱情更是严重,6月28日,记者一行走进山地面积近70%的泗水县,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探访了那里的干旱情况。

  地形造成旱情重

  泗水县处于济宁东部,境内多丘陵和山地,保墒能力较差。在近两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泗水县农民盼雨的心情比别处又多了一份迫切。秦大娘是泗水县济河街道尖山村的村民,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从刚刚放水的水渠里提水浇地,“这水是刚从上游协调来的,再没有水,这地里的庄稼就要全旱死了。”秦大娘边说,边把一桶水浇到花生苗旁。或许是喝饱水的原因也或者是心里作用,记者感觉眼前的花生苗慢慢地泛起了绿色。秦大娘说,她家这块花生地因为靠近水渠,还可以自己提水浇一下,离水渠远的地就没那么幸运了,今年的收成可能会减产,老天再不下雨绝产的可能性都会有。“你们看看附近的树苗,好多都干的枯掉了,再不下雨就会旱死。”顺着秦大娘手指的方向,一片蔫头耷脑的黄杨树映入记者眼帘。“都是山地,土层薄,庄稼的根系没有办法扎的太深,再加上土薄不蓄水,地里浇上一遍两遍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除非有长时间、大范围的降雨,要不很难解决旱情。”泗水县水利、水产局副局长高文道出了泗水比别处更严重的原因。

  人工浇地成本高

  既然旱情严重,就应该寻找解决的办法。动用机器浇地,应该是很好的办法吧?面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高文苦笑了一下:“人工浇地成本太高,以泗水县目前的经济能力来说,根本就负担不起。”他还现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浇地用的抽水泵、油、水管,都需要花钱,一亩地浇下来,怎么也得600多元,浇地的花费快赶上一亩地的收成了,你说这地浇还是不浇?”“靠近水渠的地就多浇浇水,离水渠远的就等下雨了,要是扯管子浇地,花的钱太多,俺们负担不起。”在水渠边看水的两位大爷告诉记者。什么是“看水”?其中的一位刘大爷还告诉记者,所谓看水就是确保沟渠里的水流向正确不让其漫过沟渠造成浪费,也防止有谁为一己私利,沿水渠改道放水。据高文介绍,因为天气干旱,目前,泗水县轻旱面积已经达到53.67万亩,重旱达到30万亩,山区近3.2万人因干旱出现了临时性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40余万亩,因旱无法播种面积近20万亩,春播花生、地瓜等农作物,出现了1.5万多亩的死苗现象;全县水利设施蓄水量比起往年也很不理想,32条河流中30条河流断流,129座水库中56座小水库干涸,308座塘坝中271座干涸;地下水位也比历年同期平均下降了1.2米,最大的竟然下降了1.5米。一位80多岁的大爷就曾说过,“活到这把年纪,在这个阶段还真没遇过旱情这样严重的时候呢!”

  想尽办法保收成

  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干旱的大环境下,泗水县的抗旱措施都有那些呢?“针对目前的干旱情况,目前泗水县已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689.18万元,其中仅县财政就下拨专项抗旱经费200万元,让全县23.31万亩的农田得以灌溉。”说这些话的时候,高文的脸上闪着欣慰。他说在政府出资全力抗旱的情况下,很多村民也自发组织起来,积极抗旱,有打井中井的,有合资买抽水泵的,也有肩挑手提的……“有些虽然作用不大,但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士气;有些是真的起到了作用,特别是井中井,这是多少年经验汇聚后的结果,通过大家的努力,有些还真能打到水。”由于长期工作在基层,泗水县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抗旱情况非常熟悉。“如果近期下雨,旱死的花生、地瓜等还有补种的机会,如果再不下雨,有些地块绝产的可能性会很大。不过目前县里正在加强实施抗旱措施,科学配置水源,对水资源有困难的地方,以地下水、水库、塘坝、河流为水源,采用挖、引、堵、拦、截、抽等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他们还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并找农业专家科学指导农户进行田间保墒。”高文强调,不到最后一步绝不会放弃农作物抗旱,要让农户们有一个收获的秋天。

  后记:

  6月29日,记者从泗水县回来的第二天,山东省开始大范围的降水,济宁市的平均降水量为8.1毫米,泗水县降水量达到了15.2毫米,在一定曾度上缓解了旱情,为农户的补种提供了及时水源。不过,高文曾经说过,如果要彻底缓解泗水县旱情,降水量必须达到20毫米才可以,看来泗水县还需要更大的降水量。或许是天公作美,也或者是季节使然,据我市气象部门预报,7月4日白天至5日还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届时这场好雨将大大缓解我市旱情,也让广大农户们放下一颗焦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