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2012年6月23日A2版通讯员 刘长春 张伟光
近年来,汶上县把防汛抗涝作为重大民生工作,创新思路,让死水变活水,涝洼地变“聚宝盆”。防汛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实现了“连续大旱流清泉,连降暴雨不见灾”。
筑牢防汛大堤
5月底,汶上县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各乡镇、城区签订了责任书,修订完善了《汶上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汶上县大汶河防洪预案》、《汶上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进一步调整充实了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分级、分部门责任制、包工程责任制和技术岗位责任制等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度。
早在4月初,汶上县就组织人员对县域内的河道、涵闸、沟渠等各类水利工程和防洪排涝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了补救措施,并向各乡镇、城区及河道管理单位下达除险清障任务通知。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乡镇对河道水位状况进行“一日一排查,一日一汇报”,还组建了专门的巡逻队伍,实行实时巡逻。建立了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骨干的两个120人的县级防汛专业抢险应急连。截至目前,共组建防汛常备队127人、抢险队5159人、安排防汛物资袋类55.3万条、土工布5.5万平方米、砂石料1.3万方。
涝洼地变“聚宝盆”
南站镇蜀山湖边缘片区属典型的黑土涝洼低产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2009年,镇里对这11个村1万亩低产田实施了农田水利建设,先后投入755万元,新打修复机井150眼,疏挖渠道70公里,建设桥涵374个,埋设PVC管60公里,实现了沟渠相连、渠河相通,使昔日的涝洼地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旱涝保收的高标准丰产田。今年,该县还积极申请了世行贷款投资622万元,建设3座排灌站,让南旺镇万亩涝洼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聚宝盆”。
防汛核心在于治水,旱能浇、涝能排是实现丰收的先决条件。汶上县针对本地防汛要求,紧紧抓住治水这个根本,连续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彻底整治和改善中低产田的水利条件,使农田水利建设质量呈螺旋、阶梯式上升,农民得到的开发成果越来越多。多年来,先后使近30万亩涝洼地或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
2011年,汶上县在连续150多天无有效下雨的情况下,仍然创造了平均每亩小麦单产过千斤的奇迹,获得了“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的称号。
打通水城“经络”
根据区域气候特点,汶上县实施了引汶补源、引汶拦蓄工程。在县城以北新老泉河并行段的荒芜河滩地,建成了面积2500亩的莲花湖拦蓄工程。目前,莲花湖已成为集引、蓄、调、供、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景观工程。莲花湖还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储备了水源,大幅度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推进生态经济、旅游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疏挖了地下管道,实现“地下对接”。莲花湖每年向阳城电厂供水360万方,向城市绿地用水、城市水域补水、城市环卫用水供水600万方。
近年来,汶上县以水安全保证、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为一体,全面推进城市水利建设,在创建一流水利工程的同时,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和水效益一同规划建设,凸显城市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依托莲花湖的水资源优势,实施了东护城河修复改造,形成了穿城、连湖、绕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相映的龙形水系。
为提升城区抗洪排涝能力,今年5月份,该县北起长乐湖,沿宝相寺路两侧至泉河橡胶坝南,疏挖了5000多米的雨污地下排水管网,贯通了宝相池、圣泽湖、长乐湖三片城市水系。还将中都文苑广场人工湖与东护城河、泉河相通相连,实现了雨污分流排水,河湖相连相依,形成了“双河抱城、三水相连、城水相依、碧水灵动”的水城风貌,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防洪除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