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懂珍惜才是最大的短缺
2008-3-2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供求矛盾更为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21世纪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3月22日,是第16个 “世界水日”。通过对城区供水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记者发现目前我市城区供水布局不尽合理,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因此,了解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实际,增强人们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观念,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已是刻不容缓。
城区供水现状
我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5立方,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1000立方的警戒线。目前,我市城区供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公共供水,二是各用水单位自备井供水。水源方面除济宁电厂部分取用地表水用于发电外,其余都是取用地下水。公共供水现有南、北、西、高新、长江制水5个水厂,年供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
城区自备井共259眼,所处位置比较分散,按管理范围划分,市直30眼,市中区180眼,任城区39眼,高新区10眼。2007年度取水量约1500万立方米,80%以上为工业生产用水。在259眼自备井中,共有68眼自备井为无证非法取水。其中,工业企业生产用水井25眼,涉及居民生活饮用水的35眼,用于洗浴和绿化的8眼。其余191眼为持有取水许可证依法取水,其中,生产用水井99眼,涉及居民生活饮用水的71眼,发电用水的3眼,其他用途18眼。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的持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区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城市供水远未杜绝跑、冒、滴、漏的现象,管道漏失率在18%以上,生活用水的节水设施落后,水资源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普遍偏低。节水治污措施跟不上,水污染不断加重,造成污染性缺水。地下水开采集中且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现象。
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和环境要素,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水质的不断下降,严重制约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市缺的并不是水,缺的是科学管理,缺的是合理利用,缺的是水患意识。
节水,呼唤科学统一的管理体制
加强执法力度,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世界银行的咨询专家曾尖锐地指出:“中国现行的水管理体制与机构不足以应付缺水和水污染的挑战。”我市虽成立了水资源办公室和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全市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工作,但并没有实现供水、用水、节水、治污的统管。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市应加大依法行政力度,切实加强城区取水管理工作。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认真贯彻取水许可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严厉打击违法取水行为,控制取水总量,加强对现有自备井的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城建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做好自备井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工作。各取水户包括市供水集团均应依法办事,打井要申请,水源地建设要勘察、论证,经审查通过后方可进行,要按照批准的条件取水,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自觉维护城区取水秩序。
节水工作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利开展节水工作,必须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水利、建设、环保等涉水部门的相关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水务一体化的管理机构,变 “多龙管水”为 “一龙管水”,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节水,呼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改变单一的地下水供水模式,提高地表水和中水的利用率。我市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水利工程较为完备,取用地表水条件极为优越,但目前利用量较少,为减少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必须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利用现有河、湖、库上的水利工程,建设地表水厂,对电力等高耗水工业逐步用地表水来替代地下水,对新建项目也要考虑优先利用地表水。同时,要提高中水利用率,凡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必须取用一定比例的中水,否则不予批准。通过实行地下水、地表水和中水的联合调度,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提高供水保证率。
合理划分水资源功能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保护。根据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划分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保护区等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各功能区的范围,计算各功能区的水资源量,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特别要加强对集中开采水源地的监控,并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切实保证供水安全。
节水,呼唤建立节水型工农业体系
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项目,限期抓好耗水大户的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淘汰高耗水设备,逐步关停一些无力技改的企业。新建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采用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工艺,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在农业上,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扩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生活用水中鼓励、推广节水型新工艺、新技术、新器具,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卫生洁具,健全城市供水管网建设,建立中水回用的管道系统,逐步实行分质供水,加强供水管道管理与维修,杜绝管道的跑冒滴漏,逐步降低供水漏失率,减少水源的浪费。
节水,呼唤全社会增强水患